2020中國醫院薪酬調研報告:腫瘤科等四大科室薪酬最高
來源:藥研發 點擊量:3083 時間:2020-05-15
醫務人員的薪酬向來是社會關注的話題之一,由于該職業體現出的培養周期長、工作強度大、職業風險高、勞動時間長、技術含量高等特點,醫務人員提供的技術服務和知識服務是否能匹配相應的價值,以此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,尤其是符合公立醫院特點的醫務人員薪酬制度,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目標之一。
近日,丁香人才發布《2020中國醫院薪酬報告》(以下簡稱報告),報告通過對全國93家醫院財務部門的調研,篩選出2830條薪酬數據,對目前中國醫務人員的薪酬狀況進行了呈現。
不同等級城市的醫務人員薪酬差距較大
首先從地域層面來看,《報告》顯示,一線城市平均薪酬達25.3萬,二三線城市19.0萬,四線及其他城市是12.8萬,這也意味著一線城市是二三線城市的1.3倍,是四線級城市及其他城市的2倍。
總體而言,醫務人員的平均年薪為18.5萬元,是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年工資(4.25萬元)的4.35倍。
腫瘤科、心血管內科等科室薪酬較高,兒科等科室較低
再從科室來看,薪酬差異更加明顯,根據《報告》數據,科室間的薪資差距在20%-75%。
薪資比較高的科室包括腫瘤科、心血管內科、骨科、神經內科,而兒科、皮膚科、神經外科等科室薪酬排名比較靠后。
同時,職稱對于科室間的薪酬影響同樣較大,從圖表可以看出,職稱與收入成正比關系,職稱越高,收入則越高。
在正高職稱中,薪酬最高的前四個科室分別是腫瘤科、心血管內科、骨科、神經內科;副高職稱收入前五名分別為:骨科、眼科、超聲科、神經內科和消化科。
正高醫生平均年收入超過初級職稱醫生收入3倍
反應到地域上,職稱帶來的薪酬差距更加凸顯,數據顯示,職稱帶來的薪酬差別在30%-50% 不等,且城市等級越高,差距越明顯。
比如,一線城市的正高醫生平均年薪為47萬,而同為一線城市醫務人員的初級醫生平均年薪酬為15.2萬,兩者間的收入差距超過三倍,即使是在四線即其他城市,正高醫生平均年薪為24萬,初級醫生平均年薪酬為8.8萬,收入差距也接近三倍。
這也充分說明,醫務人員屬于知識技術型人才,高職稱的人員擁有更高超的醫療技術、更豐富的診療經驗和承擔更高的風險和難度操作,醫院的薪酬主要是以按工作量分配、向風險與難度高的業務人員傾斜的政策,這體現出醫療行業對高級人才在薪酬上的傾斜。
民營醫院薪資均高于公立醫院
近年來,由于收政策紅利和資本熱捧,民營醫院呈現猛烈的增長態勢,據國家衛健委上個月發布的數據顯示,截止2020年2月底,全國醫院共計3.4萬家,其中,公立醫院1.2萬家,民營醫院2.2萬家,與2019年2月底比較,公立醫院減少45家,民營醫院增加1024家。這已是連續多年出現的現象,公立醫院在不斷“消失”,民營醫院數量在一路走高。
但僅僅是數量的比較,就并不意味著民營醫院有趕超公立醫院之勢,在數量不斷增長的背后依然是民營醫院的艱難前行,因此,為了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,人才成為了民營醫院發展的重中之重,開高薪資則是民營醫院收納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,這在《報告》中也得以體現。
《報告》顯示,民營醫院薪資均高于公立醫院,且城市級別越低,這種差距更為明顯。
同時,調研結果顯示,民營醫院固定薪酬比例平均在63%,而公立醫院在47%,說明民營醫院以更高比例的固定薪酬弱化績效工資的占比,一定程度上減輕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和壓力,以此來吸引更多人才。
此外,民營醫院更青睞于高職稱的醫生,根據調研結果,民營醫院給予正高級職稱的平均薪酬可達37.7萬元,在一線城市,民營醫院甚至可以對正高級職稱的醫生給予50萬元以上的工資待遇。